
市供销合作社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为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竞相迸发:2019年上半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销售收入191亿元、上缴税费1亿元、利润0.5亿元,从经济实力、服务水平上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
如果把视线拉长,便会惊喜地发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市供销社经历了极不平凡、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之所以在低谷中奋起、在创业中破冰,成为市委、市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于坚守为农服务的宗旨,在于为农、务农、姓农的发展逻辑。
完善基层组织体系
沂蒙山区是全省最早开展合作事业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沂蒙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办了第一批生产、消费合作社。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中,合作社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沂蒙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地区合作社发展到了500余家、社员5万余人。各级合作社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下,积极发动群众搞生产、做军鞋,组织担架队、小车队支援前线,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沂蒙地区合作事业迈入了新阶段,各级合作社开始开展统购统销业务,积极向农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同时收购粮食、棉花和其它工业原料及出口物资。
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供销合作社。
纵观供销社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为农服务”始终是其本质属性,也是其一直发展、壮大乃至跌入低谷再次崛起的“法宝”。
如何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农服务的职责?市供销社以健全完善供销社组织体系为抓手,坚持“联合办社、开放办社”,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入社,建成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功能完备、带动力强的示范社。
又是一个丰收季,莒南县道口镇赫马岭村的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原本在村民手中“荒了可惜、种又不够功夫钱”的土地,竟然焕发了新生机。
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魏振伍指着满院子的玉米说道,“今年一亩地又比往年多增产了近200斤,一亩地就能多收入200多块钱。这黄灿灿的玉米真是全村老少爷们的金豆子啊。”
而这年年递增的产量,其背后离不开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功劳。去年5月份,赫马岭村成立了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由莒南县道口供销社、村党支部领办,全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其中,莒南县道口供销社以建设烘干塔的形式入股;村集体则以集体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价入股。
通过这种形式,赫马岭村的老百姓既是村民,又是合作社的“社员”,实现了供销社、村集体、村民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的村社融合发展新格局。
这一融合之于村居“两委”,极具挑战。他们的职责不单是要治理好村庄,更要“经营”好村庄,这样才能对村民、对社员承担起社会与经济的双重责任。
这一融合之于供销社深化改革,意义非比寻常。《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密切供销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而此举无疑让供销社与农民成为了经济利益共同体。
这一融合之于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要求创新合作社组织小农户机制,鼓励小农户利用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价出资办社入社,盘活农户资源要素。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果丰硕、收获“多赢”——
土地得以规划化、机械化种植,与现代农业实现了有机衔接;农民土地收益有所保障,每亩地可保底分红900元;村集体可年实现增收20余万元;莒南县道口镇供销社可参与二次分红,确保供销社收益。
目前,市供销社正在全市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创新经验,与村“两委”共同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已经成立了2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规模达到了7900亩。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全市供销系统加快建设、健全基层组织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供销社持续抓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做大基层社发展实力,按照“空白乡镇抓重建,基础薄弱抓改造,实力较强抓提升”的思路,结合创建标杆社、示范社,对基层社进行分类改造提升,积极争创全国百强社和全国百强基层社。
同时,做实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健康发展,鼓励同产业、同领域的合作社联合合作,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开展生产、供销、信用多方面合作,确保联合社健康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
中秋节期间,开元到家社区秒杀群更加热闹了。月饼、牛奶、白酒、坚果礼盒……这些非常特别适合走亲访友的礼品,引来了群友的一片好评。“同等产品比市场价低两到三成,肯定开心啊。”一位名为“好宝贝”的群友说道。
质优价廉的原因何在?开元超市有限公司仓储部经理廉桂泉揭秘,“‘开元到家’是我们专门打造的‘社区团购’平台,依托于开元超市县乡门店,专门从源头采购优质产品,直接销售给居民,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具价格优势。”
自今年4月份启动以来,开元到家已经吸引了4.6万多个粉丝,累计销售额560万元,为消费者节省费用110万元。
其实,“开元到家”只是市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的一个缩影。
纵观供销社发展历程,商品流通职能是供销社事业发展的“脊梁”,也是其密切与农民血肉联系的桥梁。
这种“脊梁”最早就是扁担和背篓。在全省第一家供销主题展馆——费县“供销博物馆”,一个个背篓、一根根扁担、一幅幅三尺柜台内外忙碌的画面,编织起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生动画卷,描绘了“供销社与农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情厚谊。
费县供销社社歌《信仰的脊梁》这样唱道:一根扁担两只筐、群众期盼心中装,一根扁担两只筐、群众需求挂心上……
如今,细长有力的扁担,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子商务;装满针头线脑的背篓,也摇身成为宽敞明亮的超市卖场。但是“扁担精神”“背篓精神”仍是供销社人的“信仰脊梁”,推动着供销社流通服务职能的再升级、再创新。
一个鲜明的变革,令全市农民拍手叫好,“供销社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好产品,还能指导我们种出更好的土优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
在沂南县大庄镇,沂蒙绿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们有了新的种植思路。“我们这里有五‘定’的规范种植管理措施。”该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所谓五定就是定技术人员、定种植标准、定种植数量、定种植品种、定质量责任,采用“规范定种,以销定产”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出平台所要的生鲜果蔬。”
该负责人口中的平台即为菜润家食材追溯集采平台,是由市供销社社有企业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投资建设的,是集基地种植、采购、配送、全程可追溯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食品供应服务平台。
“我们这个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者可以对服务种植、管理、采摘、收购、加工、运输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实时服务评价,打造了生鲜供应链控制体系。”
目前,该平台可同城配送到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临沂经济开发区及临沂高新区等五个县区的243家团体客户,2018年销售收入达到9760万元,被省发改委推荐为“互联网+基地+用户”放心生鲜供应链典型案例企业。
菜润家食材追溯集采平台的发展,生动折射了市供销社“聚焦转型升级、建设高效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新探索、新实践。
近年来,市供销社以线上线下融合为切入点,不断优化线上订购、线下体验、终端配送等服务功能,提高流通服务效率,推动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和联动发展。全面对接供销e家、淘宝网等系统内外电商平台,发展生鲜农产品同城配送、中央厨房等新兴流通方式,完善大宗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特色服务平台,多种渠道推动农产品上行。
同时,办好山东沂蒙优质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活动,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进一步扩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发展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
与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改造提升现有仓储设施、配送中心和服务站点,推进实体商业配送网络与电商物流配送网络的协同共享,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物流配送网络;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至6月底累计建成乡镇级电商服务中心12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350个。
一项项政策举措正落地生根,实实在在地让农民在供销社现代流通体系中,享受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时隔9个月再次来到莒南县板泉为农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变化令人眼前一亮。
板泉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孙开强很自豪地介绍道,“我们今年新增添了熟制地瓜干生产线,可实现清洗、磨皮、切片、清洗、风干、烘烤全自动生产,向地瓜的精深加工迈出了一大步。”
不止如此,该中心还购置了分选机器设备,可根据地瓜大小实现分批包装。“可别小瞧这分批包装,我们仅此一项,每亩地瓜的收入就能提高30%以上。现在每亩地地瓜可收入3500元到4000元。”
一枚小小的地瓜,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文章,这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赵德芬竖起了大拇指,“怎么也想不到,我们的土地还能生出‘金瓜’蛋子来。”
而对于这“金瓜蛋子”,赵德芬也是受益者。去年,赵德芬以8亩土地经营权作股,加入了为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的所有土地全部托管给了板泉为农服务中心,社员们除了可以享受到每亩地800元的保底分红,还能拿到盈余分红。“他们种得越好,俺们收入越高啊。”
如今,像这样的为农服务中心,在沂蒙大地遍地开花。据统计,全市供销社系统已建成78处为农服务中心,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145万亩,预计可实现利润1310万元。
对此,农民们真正感受到了,供销社又回来了,还是那个为群众解决难题的好伙伴。而这一次,他们不再是走门串户、上山下乡的“背篓商店”,而是“替农民打工”。
何为“背篓商店”?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市房山县黄山店分销店职工身背装满三四十公斤货物的篓子,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的山路,为居住在山沟山腰的540多户村民送货上山,使村民在家门口买到日用品和交售农副产品。这个背篓后来有了更响亮的名字——“红色背篓”。
“红色背篓”装满了供销社系统员工不怕吃苦、艰苦奋斗、全心服务、一心为民的“背篓精神”。
在供销社悠久的发展历史中,一代代供销人发扬“背篓精神”,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将群众需要的商品送到家门口;同时,又把群众亟待出售的农副土特产品推销出去。一供一销之间,生动诠释着为农服务的宗旨。
时代变迁,供销社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了极大冲击,甚至露出了明日黄花的颓势,很多供销社系统员工在失落中自问,“我们还有能力为农民群众服务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2014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谱写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新篇章。
供销社历史悠久,网点广布,与农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是最为熟悉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何发展农业、富裕农民全市供销社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两张为农服务品牌:一是以“农民外出打工,我们为农民打工”为理念的为农服务中心模式,开启土地托管模式,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贮、售一条龙服务。
另一个就是探索推进“基层供销社+村‘两委’+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组织”四位一体的“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模式。
这一项工作在新型农村社区中探索出了租赁、股份和加盟三种合作模式,开展共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优质农产品基地及交易市场、为农服务中心等共建项目,使村社共建成为党委抓好基层党建、农村增加集体收入、农民实现脱贫增收、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社农共兴”的发展新路。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在2160个村居共建3847个项目,助农增收0.86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158万元。
壮大社有企业实力
社有企业是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是供销社自身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迎来了大发展、大辉煌时期,一大批社有企业走到了县域、乡镇经济发展的最前端,它们成为繁荣城乡、服务农民的重要载体。
以莒南县石莲子供销社为例,当时,该供销社拥有职工600多人,下属1家肉联厂、4家饭店、一家水泥预制厂、一家罐头厂和多家食品加工厂,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
“每到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得提前半个月烤制月饼,以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莒南县石莲子供销社主任刘军说,社有企业是在服务农民、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这种为农服务的宗旨,是供销社社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全市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跌入了“冰点”,“资不抵债、经营停滞”,失去了为农服务的能力,破产、拍卖、产权转让改制成为了当时社有企业普遍的选择。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坚守为农服务的宗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全市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在21世纪,再次迸发了发展活力,走上了为农服务的大舞台。
前几天,河东区福利庄生态养殖产业园又出栏了2.6万只肉鸭,价值89万余元。这是今年以来,该产业园出栏的第5批肉鸭,标志着产业园发展步入了正轨。
更令人欣喜的是,福利庄生态养殖产业园背后的为农服务扶贫机制。
今年以来,河东区创新了“红筹股份”机制,整合并拿出部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入股到河东区供销社系统内企业或项目,约定为薄弱村、贫困户保底分红,建立“保本不流失、分红能上浮、输血改造血”的后进村薄弱村长效稳健帮扶机制。
其中,河东区将汤头街道13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整体“捆绑”,把59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作为“红筹股份”,投入到福利庄生态养殖产业园,每年保底分红8%,预计2019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7.2万元。
“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一方面真正践行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也缓解了社有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福利庄生态养殖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刘振宇说。
“红筹股份”机制是河东区供销社社有企业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而落地生根的关键还是不断壮大社有企业规模和实力。
在这一点上,河东区供销社做到了两个联合:
实现了社有企业之间的联合,搭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河东区供销社围绕养鸭产业链条,通过交叉持股、产权联合,整合起上下游社有企业,建立起“鸭苗供应、生态养殖、肉鸭屠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
推进了系统企业与上级社资本之间联合。据悉,今年,山东省供销社与河东区供销社合作组建了山东鲁盛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供销社一期投资1亿元,用于支持山东鲁盛农牧科技公司新建肉禽加工项目、养殖基地等,目标三年内实现公司国内主板上市。同时,山东省供销社投资6000万元,将山东供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提升为省级金融服务平台。
这些有效举措,助力河东区供销社社有企业走出了一条“联合合作”发展的道路。
河东区供销社社有企业的发展壮大之路,也是全市供销社系统推动社有企业规范发展、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市供销社借助政策支持,完成全市供销社系统179家企业的挂账包袱清理和5亿债权转让;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重点对市社直属企业进行精简调整,为社有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同时,加大社有企业内部管控和日常监管力度,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3家社有企业进行会计记账代管,集中完成5家社有企业的工商年检,对8家社有企业进行内部综合审计和外部专项审计,推动了社有企业规范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社有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756万元,利润总额7973万元,上交税费15360.01万元,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
未来,市供销社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为农服务作为供销社业务主阵地,着力抓好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壮大社有企业四个支撑,全力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为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我市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发挥更大作用,用奋斗谱写我市供销新篇章,用实干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大业,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临报融媒记者 张志强 通讯员 刘立 郭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