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2018.11.09临沂日报专版报道我市供销社工作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2日 11:04 作者: 点击:[]

市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近年来,临沂市供销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立足“为农、务农、兴农”,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市供销社全力推进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施农业服务规模化、农村现代流通、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金融、村社共建、新型农民社员素质提升“六大创新工程”,全市供销社系统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网络体系更加完善,与农民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组织架构更加健全,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勇于担当起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和综合平台。

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供销社系统实现销售收入800亿元,利润8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87%、82.9%;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成效——

土地托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被汪洋批示;

“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模式在全国供销社系统推广;

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供销融资担保公司,拿到了全省第一张农民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牌照;信用互助、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三个平台”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为市供销社赢得了荣誉。2017年,市供销社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连续多年获得全省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特等奖第一名。

荣誉的背后,得益于市供销社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持续进行的接力改革、不断探索。

不信春风唤不回  改革创新找出路

回首供销社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供销社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还有没有能力为三农服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供销社一度感到迷茫和彷徨。

彼时,乡镇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小卖部、大商场等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活力四射。

反观供销社,这一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主体,则是另一番状态:经营机制不活、债务包袱沉重、连年亏损增加,供销社生存陷入困境。以河东区供销社为例,1996年审计数据显示,河东区供销社共有各类经济包袱6957.6万元,社员股金10345万元。

而基层社更是“一落千丈”,成了“无资金、无场所、无人员”的“三无基层社”,失去了为农服务的能力。

如此困境,如何抉择?转机来自于中央改革方案。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从抓住理顺组织体制、强化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给予保护扶持五个环节,进行供销社改革。

这一改革方案为供销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之,临沂供销人发出了“不信春风唤不回”的豪迈之音。

改革之路,铿锵有力。

按照中央改革精神,我市供销社系统逐步恢复基层社,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流通服务职能,通过资产拍卖等途径,想方设法甩掉沉重的经济包袱。

轻装上阵,被誉为“临沂现象”的我市供销社系统改革随之拉开大幕。

“根在农村,本在流通,质在合作。”流通服务,是供销社的老本行,改革理应始自流通。

2002年,一场以新型经营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农村流通网络的改革,开始于莒南。当年,莒南县供销社实施了首个“十百千工程”,即在县城建设10个大型超市,乡镇建立100个直营店,农村建设1000个服务网点。

用供销人的话说,这场改革就是“拆掉土台子,推倒黑屋子,建立新超市。”

在这场改革中,作为社有企业的莒南县开元百货有限公司,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在全县率先开办了第一家百货超市、第一家连锁超市、第一家跨区域连锁超市、第一家村级连锁超市,让供销社又回到了老百姓身边。

在改造提升流通服务网络的基础上,2004年莒南县供销社实施了第二个“十百千工程”,即在县城建立10个行业协会,在乡镇建立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建立1000处优质农产品基地。

这一次的改革,推动供销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进一步奠定了建立为农服务体系的基础。

莒南县供销社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供销社在为农服务事业中大有可为,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以莒南等地的改革经验为基础,市供销社随后在全市供销社系统推行了“一个网络、两个平台”的改革举措,打造“农村现代物流网络”,搭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实现了供销社基层服务网点延伸到村、为民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的可喜局面。

改革成效如何?用老百姓的话说,“供销社又回来了”。这背后则是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成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而临沂市供销系统的改革,也得到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认可。2009年和2011年,全国两次供销改革现场会在临沂召开。自此,“全国知道了临沂,临沂人重新认识了供销社”,供销改革“莒南模式——临沂现象”也成为了山东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推广。

纵观这次改革,不难发现,改革的主线清晰明了:始终把服务三农作为供销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

咬定青山不放松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农民生活需求加快升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指出,供销合作社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在这一年,临沂市成为全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市。

这一轮的改革,目标明确——进一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促进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将供销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思路更清晰,六大改革创新工程也随之落地生根。

在河东区刘店子乡,“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给农民打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里的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田地的农活从耕、种、管、收到加、贮、销,全部交给了刘店子为农综合服务中心。

这就是市供销社围绕“地怎么种”的问题,实施的“农业服务规模化创新工程”和“新型农民社员素质提升创新工程”。

值得一提的是,刘店子为农综合服务中心是由社有企业盛民农业公司和刘店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共同出资成立的。其中,刘店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占股70%。而刘店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股东则包括刘店子供销社、5个农民合作社以及32名农民股东。

这就体现了“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进一步密切了与农民的利益联系。

像这样的为农服务中心,全市共有136处,累计土地托管面积404万亩,测土配方和智能培肥服务面积超过230万亩。这从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其实,这一轮改革仍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建设。

“农业服务规模化创新工程”和“新型农民社员素质提升创新工程”,是解决了种地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呢?

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有效途径。

河东区郑旺镇,是有名的大蒜生产基地。这些年来,很多蒜农成了大蒜经纪人。可行情如何把控、短期资金怎么周转,成了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河东区德盛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0多户社员们却不用太过担心。这得益于该合作社提供的全产业链服务——耕种环节的全托管服务,收购环节的价格信息服务,存储环节的冷库租赁服务。

更为关键的是,合作社开展的信用互助服务。2015年7月,德盛合作社拿到了省金融办颁发的全省首张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牌照,参与试点社员174人,互助资金限额1000万元。这解决了大蒜经纪人短期资金难题。

目前,全市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达到了2614家,市、县两级供销合作社全部加挂了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牌子,累计服务市场经营主体10530个,受惠农民数量51万人。

其中,可开展信用互助业务的合作社56家,取得省金融办试点认证的37家,互助资金规模2.1亿元。以此为根基,全市供销社系统还创新探索了信用互助、融资担保、小额贷款“三个平台”协同发展的模式,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供销融资担保公司。这一供销社系统金融服务模式,得到了省供销社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供销社系统内推广,成为“临沂经验”。

上述成绩的取得,正是“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程”和“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工程”两大工程实施的结果。

在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全市供销社系统也围绕农民生活,实施了“农村现代流通创新工程”,发展实体经济与探索网上交易双管齐下,构建起了以县级供销电商公司、乡镇运营中心、村级服务站点为主体的县域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实现了全市乡镇电商运营中心全覆盖。

目前,全市农村综合服务社覆盖率达到100%,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8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60个,实现县级农业服务公司全覆盖;已发展线上农产品400余种,培育城乡电商市场主体2600余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8.9亿元。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指数的基础上,市供销社将改革的目光聚焦在农村,着力解决“村集体零收入、无收入、没钱办事”的难题。

“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这一模式应运而生。

莒南县相沟镇王祥社区尝到了“村社共建”的甜头,先后以“基层供销社+村级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的共建机制,实施了6个“村社共建”项目,年可增加社区集体收入17.9万元。其中,仅标准化黄烟种植基地项目,就可为社区集体增收9.8万元,并带动社员增收536万元。

目前,全市累计在3178个村居共建5468个项目,助农增收5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9360万元,使村社共建成为党委抓好基层党建、农村增加集体收入、农民实现脱贫增收、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有力抓手,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社农共兴”的发展新路。

回顾市供销社这次综合性改革,它有力地证明:供销社完全有条件成为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经济中发挥独特优势,担当更大责任。

扬帆远航启新程  全力贡献乡村振兴战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山东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扛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政治责任。

面对这一新的历史课题,市供销社该如何前行?市委书记王玉君的一纸批示,指明了方向——对照先进找差距,以问题为导向;加快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要以壮士断腕决心和勇气,再造重生,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历史贡献。

这拉开了市供销社又一轮综合改革的序幕。

“今年是‘神收’。”莒南县道口镇赫马岭村村民魏兆利看着丰收的玉米,高兴地合不拢嘴,“一亩地要比往年多收160多斤玉米,了不起啊。”

“神收”绝非靠天,而是得益于土地合作社的成立。今年5月份,莒南县赫马岭村成立了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可获得800元/亩的保底收入和年底分红。

对于这项改革举措,根本不用动员,仅半天功夫,全村119户有地村民,全部签订入股合同。土地合作社,村民欢迎,村集体更受益。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魏振伍算了一笔账,“此次村‘两委’将300多亩集体土地入股,仅此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

其实,土地合作社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集中连片的土地,才能实现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推广。

目前,市供销社正在全市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做法,与村“两委”共同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农民组织化与服务规模化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市已经成立了1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规模达到了4638.5亩。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全市供销社系统加快建设、健全基层组织体系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市供销社将继续抓好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坚持“联合办社、开放办社”,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入社,建成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功能完备、带动力强的示范社。

而在河东区,以鸭为“桥”、打造全程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引人瞩目。

在河东区郑旺镇,一处全自动养鸭基地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这是由河东区供销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建的,年肉鸭出栏量可达700多万只,产值近2个亿。

这一养鸭基地的建设,使得河东区供销社系统肉鸭产业链更加完善,形成了集饲料生产、鸭苗孵化、种鸭养殖、肉鸭屠宰及深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围绕这一产业链,河东区供销社系统总计成立了7家社有公司或股份公司,一家养鸭合作社。

肉鸭产业链,是全市供销社系统提升社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生动写照。

今后,市供销社将引导社有企业由“卖商品”向“卖服务”、由初级低效向高端高效、由独自经营向协作联动转型升级,提高社有企业运营效益,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合作,促进系统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全面推行“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管理运营公司”的管理架构,加强对社有资产、资源的整合重组和统一调度,构建社有资本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保值增值的运营平台。2018年力争实现县区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全覆盖。

此外,面对新课题,市供销社的综合改革,还将在四个方面发力——

打造更加完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018年将累计建成为农服务中心141处,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到440万亩,测土配方、智能配肥、飞防作业面积分别达到270万亩、260万亩、150万亩。

深入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扩大村社共建覆盖面,将村社共建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主渠道,以共建扶贫车间、农民合作社、特色产业基地等帮扶项目为抓手,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更加高效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实体商业配送网络与电商物流配送网络的协同共享,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物流配送网络。

发展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和新模式。

迈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加速升级,市供销社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社的指导下,改革创新,实干担当,全面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推动全市供销工作展现新作为、实现新跨越、攀上新高度,用实干答好兴农强社的考卷,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2018年12月5日临沂日报头版报道市供销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 下一条:临沂日报报道--市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关闭

分享
友情链接